科研進展
河流食物網碳源及結構一直是河流生態學物質能量傳遞研究中的熱點。隨著人類活動的增加,如河岸帶植被覆蓋的減少,河流生態系統中支持消費者的碳的來源及食物網可能發生改變。其中多不飽和脂肪(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s, PUFA),消費者必需而又幾乎不能自主合成,對消費者來說至關重要是非常優質的碳。然而目前尚不清楚河岸帶的改變如何影響河流食物網基礎資源PUFA的組成、傳遞及食物網中營養級“鏈接”(trophic links)的改變。
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系統生態學科組博士后俞有志,在譚香研究員和張全發研究員的指導下,在漢江上游一小流域,研究了河流三種基礎資源附石生物(Periphyton on rocks)、懸浮顆粒(Seston)和細粒底棲有機物質(Fine benthic organic matter, FBOM)、初級消費者(大型底棲無脊椎動物和雜食性魚類)以及高級消費者(肉食性魚類)的脂肪酸組成、優質碳PUFA傳遞及底棲食物網的營養級“鏈接”。結果顯示:以PUFA中二十碳五烯酸(EPA)為優質碳的生物標志物,附石生物、懸浮顆粒物和FBOM中%EPA分別為3.30%、2.66%和2.85%,附石生物為更優質的“食物”。人為干擾主要影響附石生物的營養質量,對懸浮顆粒物和基底細微有機物的影響較??;河岸帶植被覆蓋的減少降低了附石生物的營養質量;附石生物營養質量下降進而使營養級“鏈接”簡單化。這一發現有助于我們更深入的理解人類活動食物網結構改變的過程之一:通過影響基礎資源的營養質量來間接改變河流生態系統的食物網復雜性和穩定性,以及能量和物質流動的路徑為河流保護和管理提供科學依據。
研究成果以“Loss of riparian canopy cover reduces the transfer of 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 (PUFA) and simplifies the trophic links in stream food webs”為題發表于Water Research。研究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Nos. 32271665, 32030069)的資助。
論文鏈接
圖1?河岸帶敞開對河流食物網優質碳及食物網結構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