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進展
圖1?全球范圍內的瀕危鱘魚種類以及大壩對鱘魚數量的影響
鱘魚是一類古老而又珍稀的物種,是分布于北半球很多大河和臨近海域中的大型魚類,在地球上已經存在超過2億年。遺憾的是,目前世界上的20多種鱘魚均處在瀕?;驕缃^的邊緣,2022年7月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宣布我國特有物種白鱘滅絕。
長期以來,鱘魚的瀕危機制與保護措施深受全球魚類學研究者的關注。在過去的半個多世紀以來,世界大河中水利設施的興建,為人類社會發展提供了重要的水資源調控和清潔能源,同時也對包括鱘魚在內的水生生物的洄游習性帶來了顯著不可逆的影響。一些鱘魚的野外數量出現斷崖式下滑,引起了相關國家政府和學者的廣泛關注。
最近,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中國水產科學院長江水產研究所、云南大學等單位的學者聯合美、德、意多國鱘魚研究領域的權威學者在國際著名學術期刊Nature Ecology & Evolution上發表了題為“借鑒中國經驗,拯救受水電大壩影響的瀕危鱘魚”評論性文章,針對歐洲、北美以及我國鱘魚的野外生存現狀及其受相關水利設施建設的影響進行了詳細的分析。文章指出,全球鱘魚的瀕危與設施建設、過度捕撈、航運和沿岸帶圍墾等人類綜合活動有密切關系。然而,目前在鱘魚繁殖洄游的路線上建立的各類水利設施,鱘魚河流的各類高壩均未設立魚道。同時,針對“目前短期內難以對大型河流干流上的水利設施進行拆除的前提條件下,如何對鱘魚進行有效保護”這一命題,文章提出了若干綜合舉措:①河流全面禁捕,長江十年禁漁是可以被世界其他國家借鑒的;②水電站生態調度,以解決壩下水溫和水流等問題,緩解大壩的生態影響,優化鱘魚繁殖條件;③改善或營造產卵場利于受精卵藏匿和孵化、防止敵害魚類捕食,以提高存活率;④人工繁殖與增殖放流;⑤對低壩,可優先考慮旁通道或魚梯等過魚設施。以上多措并舉,鱘魚的瀕危狀況才可能得到根本的改善。
此外,風電、太陽能等新能源的占比正在逐步擴大,可以預期在不遠的將來,新能源將逐步替代水電,河流將逐步重回自然奔流的狀態。毫無疑問,只有河流的再自然化才能給鱘魚未來的保護帶來持久的希望。
文章鏈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59-025-02709-4